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
宇宙星球 #70

70.我进一步得知,

70.我进一步得知,木星也有些人自称圣徒,他们以惩罚的威胁命令自己的大量仆人给他们送上主的头衔。这些人还禁止他们敬拜宇宙之主,声称自己就是中保主,会把他们的祈求转达给宇宙之主。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称宇宙之主,就是我们的主为独一主,而是称祂为至高主,因为他们也自称主。

他们称他们世界的太阳为至高主的脸,认为祂在那里有自己的圣殿;因此缘故,他们也拜太阳。其余的居民都厌恶他们,不愿与他们有什么瓜葛,既因他们拜太阳,也因他们自称主,被他们的仆人拜为中保神。

灵人向我展示了这些人头上的遮盖物,是一顶黑色的塔形帽子。

在来世,这样的人出现在右后方,位置稍微高一点。他们雕像一样坐在那里,一开始还被侍奉过他们的仆人崇拜。但不一会儿,连这些人也嘲笑他们。使我惊奇的是,他们的脸如同着了火那样发光;这是由于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圣徒。尽管他们的脸显得火热,他们实际上却很冷,并且拼命地想得到温暖。由此明显可知,使他们发光的火是自我之爱的愚昧幻火。为了取暖,他们觉得自己在劈柴;在劈柴时,他们看见木柴下面有像人一样的东西,同时他们试图攻击这个人。这是由于他们将功德和神圣归给自己。凡在世时如此行的人到了来世,都觉得自己在劈柴。这种事也发生在从我们地球来的一些灵人身上,我在别处描述过他们。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主题,我在此补充有关他们的经历。

那些将功德置于自己的好行为和工作的人就在脚底下面的低地。他们当中许多人觉得自己在劈柴。他们所在的地方非常寒冷,他们觉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温暖。我也与他们交谈过,被恩准问他们是否愿意离开这个地方。他们回答说,他们工作还不够努力,不值得离开。但当这种状态结束时,他们就被释放。他们是属世人,因为想赚取救恩不是一个属灵的想法;事实上,它出自小我,而非主。此外,他们喜欢自己胜过别人,其中一些人还鄙视他人。

在来世,如果他们所得的喜乐不如其他人多,他们就会向主发怒;因此,当他们正在劈柴时,在他们看来,似乎有主的某种东西出现在木头下面。这是由于他们的愤慨。唯独主拥有功德和公义(AC 9715, 9975, 9979, 9981, 9982)。那些将功德置于行为,或想凭他们所做的好行为配得上天堂的人在来世都想被侍奉,从不知足(AC 6393)。他们藐视邻舍,若得不到奖赏,甚至向主发怒(AC 9976)。至于他们在来世命运的性质,可参看《属天的奥秘》(942, 1774, 1877, 2027)一书。那些似乎在低地劈柴的人就属这类(AC 1110, 4943)

属天的奥秘 #9992

9992.“无酵饼”

9992.“无酵饼”表人的至内在部分里面的属天之物的洁净。这从“饼”和“无酵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饼”是指属天之物(参看2165, 2177, 3478, 9545节);“无酵”是指已洁净之物,如下文所述。它之所以表示人的至内在部分,是因为属天之物在于爱之良善,爱之良善是至内在的。人里面有三个层级按次序相继出现;这三者被称为“属天层”、“属灵层”和“属世层”。属天层是对主之爱的良善;属灵层是对邻之仁的良善;由此降下来的属世层是信之良善,这属世层因从属灵层降下,故被称为“属灵-属世层”。人的情形类似天堂里的情形。至内层天堂,也叫第三层天堂,是属天层所在的地方;第二层或中间天堂,是属灵层所在的地方;第一层或最低层天堂是从属灵层降下来的属世层,或属灵-属世层所在的地方。人的情形之所以类似天堂里的情形,是因为一个处于良善的人就是一个最小形式的天堂(参看9279节所提到的地方)。关于天堂或天国的这三层划分,等到论述细麦面所作的糕饼和薄饼时,再予以详述。
  “无酵”表示已洁净之物,是因为“酵母”表示邪恶所产生的虚假(2342, 7906节);因此,“无酵”或“不用酵母作”表示洁净或没有这种虚假。“酵母”表示邪恶所产生的虚假,是因为这种虚假玷污了良善,也玷污了真理,还因为它引发争战或产生冲突;因为当这虚假接近良善时,就会引发灼热或出现骚动;当这虚假接近真理时,则会发生碰撞。这一切都解释了为何在燔祭和祭牲中会用到由无酵饼构成的素祭。因此经上规定,凡献给耶和华的素祭都不可有酵(利未记2:11);不可将我祭牲的血和有酵之物一同献上(出埃及记23:18);逾越节期间,凡有酵的,都不可吃,凡吃的,都要从以色列中剪除(出埃及记12:15, 18-20)。逾越节期间,凡吃了有酵之物的,之所以都要从以色列中剪除,是因为逾越节表示摆脱诅咒,尤其摆脱邪恶所产生的虚假,这种摆脱在那些允许自己被主重生的人中间实现(参看7093, 9286-9292节)。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个节日被称为无酵饼节。
  

属天的奥秘 #9982

9982.相信他们若

9982.相信他们若行善,就会得到赏赐,这种信念对那些处于纯真状态的人是无害的,如小孩子和简单人的情形;但如果他们成人后仍固守这种信念,那么它就是有害的。因为最开始的时候,一个人通过期望赏赐或回报而被引入良善,通过预料惩罚而不敢行恶。不过,他进入爱与信之良善到何等程度,就在何等程度上不在自己所行的良善中关注或思想功德。
  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